log in
register

梵高博物馆游记

lian@2022-09-11 #blog

参观完梵高博物馆,查阅他的生平,27岁开始学习绘画,37岁自杀,短短10年的绘画生涯留下近2000幅作品,平均不到2天画一幅画,如此旺盛的创作力,即使在精神病院治疗,创作了星空这样的名作,整个藏馆逛下来,导览没有太多着墨梵高的绘画技巧或专业技能,更多从创作动机和背景出发,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,我想这是欣赏艺术作品所必须的。艺术不只是装饰,应该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,从梵高的作品可看出他对底层农民的深刻关怀,本人的生活也非常简朴甚至穷困潦倒。其实他有过富裕的阶段,但他对于宗教的热情和深入研究,似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价值观,变得极具奉献精神,将财产让予他人,而自己却深陷贫穷不得不与父母同住。他的自我卧室画,一张单人床,几幅画,一张床头柜,两把椅子,非常简洁,而他的色彩运用让整个卧室显得明亮又温暖,住在其中应是感到幸福。他请不起模特,最多的是自画像,或者临摹静物,但他的色彩搭配非常浓烈,对比强烈,非常抓眼球,尤其是黄色和蓝色的对比。他对黄色的偏爱似乎反映他内心的狂热和激情,而与之对比的深蓝又显得非常忧郁深沉,反复运用这两种颜色,有强烈的冲突感和视觉冲击,似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,一面炙热如火,一面深沉似海。他曾希望研究神学,但考试失利,曾希望做一个传教士,亲历亲为的体验贫穷,帮助穷人但得不到牧师群体的认可,希望与高更一起合作,希望建立一个画家交流场所,但他与高更理念和人生价值观迥异,争吵到割耳朵证明自己,最终仍是孤独的一人作画。 他是善良的,朴实的,充满热情的,奋力的践行着自己的理想,却遭遇现实的反复打击,狂热与抑郁并存,理想与现实焦灼,消耗着他的生命力,慢慢画中出现星星点点黑色《麦田里的乌鸦》或大片黑色《星夜图》,自杀的念头渐渐侵蚀,死亡的阴影逐步笼罩,直到难以为继。我更震撼的是,他开枪并没有立马死去,还走回住处,一如他割掉耳朵 一样没有立马得到治疗,他承受着这些身体的极大痛苦,我想象着他是否因巨大身体疼痛而感到活着,自残身体期许获得灵魂的救赎,我感受到一个孤独而强大的人类意志。粗略走完大部分画作,少有颜色不太浓烈的就是杏花图,这是他送给弟弟生子的贺礼,我想象着他在精神病院收到弟弟寄来的信,告诉他一个新生命的到来,这是多么值得庆贺和高兴的事情,生命虽短暂,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,看着这副杏花图,我感受到一种宁静,淡淡的蓝色似乎述说着生命的静谧,纯净的白色象征着新生命的圣洁,枝桠到处蔓延支撑着杏花的盛开,彷佛父母坚实的臂膀,支持着新生命的绽放。这幅画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,生命悠悠,岁月流长,我们终将掩埋于历史,但因为传承与关爱,我们永存于爱我们的人心中。

我想着如果梵高结婚生子,能否拯救他的孤独与偏执。他的感情生活似乎很混乱,曾与画廊女老板有过一段关系,但似乎并不顺心没有走进婚姻,他至此后对婚姻和家庭生活产生怀疑和不自信。钟情于表姐,但表姐和表姐的父母却因他的收入情况,断然的否定这份爱慕之情。他也与妓女同居一段时间,接济赡养妓女,但最终因父母的强烈反对,这段关系无疾而终,妓女也投河自尽。邻居的女儿钟情于他,双方都有意结婚,但父母却强烈的反对,这名女子也性格刚烈,尝试自杀殉情,而梵高父亲却在这段时间心脏病去世,这段关系亦无疾而终。他的情史如此坎坷,我想他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,为了追到表姐竟然将手放到火上烤,以此要挟,情感极其热烈偏执,这样的性格必然吓走性格怯懦的人,只有同样能以死相逼的邻居女儿能与之共情。经济上的困难,性格的偏执,父母的反对,种种因素加在一起,他最终还是孤家寡人一个,我想他注定孤独,孤独让他创作了如此热烈而深沉的作品,仅有的温暖与平静来自侄儿的出生。他现世的理想未得实现,痛苦,矛盾,孤独,而留下 的作品让他被人铭记,他的精神和情感终成永恒。他虽未有后嗣,身体消亡,作品流传,意志永存,只有被人遗忘,不留一丝痕迹才是生命真正的消亡,彷佛从未来过。那短暂渺小的生命啊,你想要怎么证明自己在历史书卷和时间轴的存在呢?

Comments

Qingqi @2022-12-03 16:55:13:

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参观梵高博物馆

Log in to add your comment

Don't have an account? register here